木特爾(左一)行走在夾金山的雪山巡線路上木特爾(右一)和供電所員工巡視夾金山移動基站供電線路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旅行中邂逅山川美景,當你用鏡頭對準窗外,上的守护準備定格每一處精彩時,光明總有電線杆“不合時宜”地闖入我們的雪山鏡頭。 遺憾之餘,上的守护你是光明否想過,正是雪山它們跨越千山萬水為人們送去光明!是誰翻山越嶺把它們架設?又是誰在風霜雨雪中守護著它們? 木特爾,國網寶興縣供電公司磽磧供電所副所長,上的守护一名普普通通的光明藏族電力人,11年如一日地堅守在夾金山下,雪山默默守護著藏鄉的上的守护萬家燈火…… 藏鄉燈火的 守護者 磽磧供電所位於寶興縣最遠的鄉鎮,是光明寶興縣海拔最高的供電所。所裏共有9名工作人員,雪山管轄著888平方公裏供電區域內1300多戶用戶,上的守护最長的光明供電線路達60公裏。由於磽磧藏族鄉地廣人稀,用戶分散居住在不同的村落,這給供電所的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睡夢中,木特爾接到一個電話後就悄悄起身了,為了不驚動熟睡的妻子,他躡手躡腳走出宿舍,低頭看看手腕上的表,時針剛好落在淩晨2點。 一道冷清的月光照在供電所的院裏,在橘黃的燈光下,木特爾呼出的氣體在冰冷的空氣中瞬間凝成白霧,盡管時值十月,但淩晨時分的磽磧卻是刺骨的冷。木特爾搓搓手,擦了把臉,趕往報障的用戶家。 當天報障的用戶安強家就在場鎮上,木特爾隻用了幾分鍾就趕到現場。安強家開了個藏家樂,當天晚上接待了幾十個遊客,因為用電負荷大,家裏老舊的線路發生了故障,安強隻好求助木特爾。 隻用了十多分鍾時間,木特爾就為安強家排除了故障,重新接通了電,這讓遊客們沒有因為停電帶來不便而鬧意見。走之前,木特爾不忘叮囑安強早點把家裏的線路整改了,避免今後再發生同樣的問題。 “像安強家這種停電情況非常普遍,由於當時建房的時候,用戶自家選擇的線路承受的負荷都偏小,這給現在的用電留下了很多隱患。”作為一個電力“百家通”,木特爾對場鎮上每家每戶的電力設施都了如指掌。磽磧藏族鄉是旅遊勝地,從每年五月開始遊客眾多,很多家庭都經營起了藏家樂。許多用戶的線路超負荷運行,又不肯買材料更換,經常在傍晚或深夜出現故障後求助於供電所。不管多晚,也不管多遠,供電所總是有求必應,從沒有怨言。 回到供電所,再次躺上床已是淩晨3點。好在,木特爾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工作節奏。在旅遊旺季,每個月總會遇到兩三次半夜起來為用戶排障的情況。 晚上10點多驅車50分鍾到村裏為用戶排障,為正在擺喜宴的用戶檢修線路……這對木特爾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作為磽磧供電所的副所長和土身土長的磽磧人,麵對鄉親們的求助,木特爾總是隨叫隨到,鄉親們無不對他豎起大拇指。 “木所工作真是盡職盡責呀,給我們做了很多好事,服務態度特別好,不管刮風下雨,不管白天黑夜,隻要一個電話,他立馬趕到,從來沒收過一分錢!”這是鄉親們對木特爾的認可,也是木特爾工作的真實寫照。 供電所的 翻譯官 磽磧鄉以藏民聚居為主,很多年長的藏民連漢語都不會講,語言障礙成為開展工作的一個絆腳石。這時候,木特爾的語言優勢就充分發揮出來了,他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翻譯官”的角色。 “木特爾和我各有分工,他主外,我主內,和他並肩作戰這麽多年,合作真的已經很默契了。”供電所所長張華康是一個漢族人,不通藏語,很多時候木特爾就成了一個翻譯,既要按照藏族的民俗民風處理好用戶的事情,又要把供電所的工作準確地表達給用戶。“供電所有他在,大家心裏有底。”張華康說。 近些年來,大量家用電器出現在藏民家中,隨之出現的還有越來越多的輸配電設備。可是這些東西對於藏民來說都是些新鮮事物,他們根本不知道用電潛在的危險。 “在磽磧這個地方,我們供電所可以說是把電力設施保護、居民安全用電宣傳當成了頭等大事來抓。”木特爾說。 在宣傳過程中,麻煩就出來了,公司製作的宣傳資料、手冊這些東西都是中文編寫的,很多不識漢字的藏民根本看不懂,而且磽磧鄉的地方藏語都是些比較古老的方言,像變壓器、高壓線、電能表等這些現代詞匯,沒法直接翻譯給藏民,這可讓大家有點頭疼。 要怎樣當好當地藏民的安全宣傳員?木特爾想到了一個妙招,在挨家挨戶宣傳的過程中,對於那些現代詞匯,他就采取直譯的方式,圖文並茂地給當地村民作解釋。通過這樣的小技巧,不僅讓藏族同胞認識了那些電力設施,更重要的是讓安全意識深入人心。 “這些年,磽磧有木特爾在,我們藏家用電都很踏實。”一位開旅館的藏族老阿媽一邊說一邊把感激的眼神投向木特爾。 夾金山上的 拓荒者 五月的清晨,一輪朝陽斜照在磽磧藏族鄉新場鎮上。雖說早已過了隆冬,但山區的氣溫還是低得讓人瑟瑟發抖。然而,木特爾和他的同事已經早早地在供電所裏忙活開來,他們拿上準備好的工具、資料後,向夾金山駛去,開始了10kV攀磽路夾金山移動基站支路的巡線之旅。 提到夾金山,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也攀不過。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正是因為當地惡劣的環境,直到2013年9月30日才架通了電,建起了移動基站,從而改寫夾金山無通訊的曆史。 去年,木特爾和他的同事接到了供電所有史以來最艱難的一項施工任務,架設一條輸電線路到夾金山上,為新建的移動基站供電,徹底解決當地的通訊問題。 “在海拔4114米的夾金山上架輸電線,這是我們以前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可是工作任務已經下達了,必須硬著頭皮上,當時,我們相信自己能啃下這塊硬骨頭。”說到這裏,木特爾整理了一下心情,深呼一口氣,露出堅定的眼神。 在完成現場勘察、線路設計、施工方案製定等重要工作後,去年8月,木特爾和施工人員進駐到夾金山進行現場施工。 施工現場離磽磧藏族鄉新場鎮有50多公裏的山路,單邊行程就得一個多小時。為了縮短工期,降低建設成本,施工隊伍把駐地設在夾金山的半山腰上,他們吃在那裏,住在那裏。夾金山晝夜溫差特別大,保暖、降暑工作都要做到位才行。雖然施工效率提高了,施工人員卻是遭了大罪。“在高山上生活,水是我們最寶貴的東西,這些水都是從山下取來,連洗菜的水都舍不得倒掉,由於水有限,很多時候大家都不洗臉漱口。”說起這些,木特爾滿臉無奈。 “當地有一個叫螞蝗溝的地方,那裏螞蝗特別凶猛,當時沒有一個人能幸免螞蝗之災。”由於架設線路必須要穿過螞蝗密集區,事前,大家就把塑料袋纏在小腿上,還用膠帶紙封住,這樣一來,螞蝗就沒那麽容易進攻了。但是這樣仍然不是百分百的保險,雖然一路上大家都在互相提醒注意螞蝗。當大家通過螞蝗溝後發現,沒有一個人能幸免,木特爾的腳更是被兩條大螞蝗叮上,傷口鮮血淋漓。 在大山深處架設線路,最困難的就是物資輸送,由於道路不通,施工人員隻有沿著陡峭的山路艱難行進,變壓器、電杆、輸電線這些電力設備設施的運輸都隻有靠人工、牲畜來完成。 在這條支線施工中,難度最大的就是夾金山波日溝的一段線路,要啃下這塊“硬骨頭”,木特爾帶領兄弟夥吃了不少苦。波日溝穀底是一片蒼翠茂密的原始森林,裏麵悶熱潮濕,環境非常惡劣,山坡陡峭,很多地方的坡度超過了50度,100多米寬、400多米深的波日溝,徒手走一趟都得好幾個小時。 “在這裏施工完全拚的就是體力,可是高海拔空氣稀薄,很多時候大家連氣都接不上來,腳底下全是腐爛的樹枝樹葉,踩在上邊根本使不上力。“當時完全是靠毅力支撐,現在想起來,覺得不可思議!”木特爾說。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自然環境下,木特爾和大家一步一個腳印,咬緊牙關,硬是在陡峭的山壁上開辟出了一條線路通道。 近兩個月的艱苦施工作業,施工人員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變得越來越黑,有的人甚至曬脫了好幾層皮,終於在夾金山上架設了一條3.98公裏長的電力線路,成功完成了夾金山上移動基站的電力輸送工作。 雪山、森林、草甸、海子、溪流,置身夾金山間,讓人強烈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雄奇壯美。木特爾幾乎踏遍了供電所轄區的山山水水,卻從未駐足下來仔細欣賞,滿滿的相機存儲卡裏裝的都是電杆、電線的圖片,卻沒有一張是他和美景的合影。艱苦的工作條件,經年累月的辛勤付出,木特爾和磽磧供電所的員工們依然選擇堅守,因為國網公司敬業奉獻的精神早已深深埋進他們的心裏。 危難中的 救援者 2014年5月30日上午11時20分,寶興縣蜂桶寨鄉民營電站——青山白玉電站發生水淹廠房的重大事故,並造成3人失蹤。事故發生一小時後,木特爾便帶著所裏的藏族員工到達了現場,成為第一支抵達現場的電力搶險隊伍。 “當時,電站廠房已經被水全部淹沒,水還在不斷從廠房湧出來,3名失蹤人員也不知所終,家屬哭得聲力嘶竭。”慘烈的事故現場,悲痛萬分的失蹤人員家屬,此情此景,深深觸動了木特爾的心,盡快找到失蹤人員是他當時最大的心願。 接到搶險救援指揮部的搶險保電工作安排後,一場與生命的賽跑在悄然展開,木特爾帶領人員對現場進行勘察,尋找事發點附近合適的供電電源。大家爬山涉水終於找到一台變壓器,可是由於容量太小,根本承受不了十多台抽水泵的負荷。 “請趕緊調撥幾台應急發電機過來,這邊等著通電抽水,萬分緊急啊!”木特爾把現場情況向寶興公司進行了詳細匯報,並反映了現場急需的搶險保電設備。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搶險隊伍還在趕來的路上,木特爾心急如焚,眼看幾台抽水泵閑置在那裏,木特爾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不停地打電話與搶險隊伍聯係。 隨著大批搶險隊伍和物資到來,木特爾總算有些放心了。搶險現場一派緊張繁忙的景象。麵對巨大的壓力,木特爾與大夥兒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汗水濕透了衣背,泥漿濺落在臉上……他們全然不顧。“工作雖然很辛苦,但是想到失蹤人員家屬充滿企盼的眼神,大家再累都值得。” 經過近一小時的緊張工作,當日下午1點半左右,搶險現場響起陣陣轟鳴聲,兩台大功率發電機開始運轉,12台大型抽水機集中對電站廠房開始抽水。為保證現場臨時供電可靠穩定,從下午6點起,搶險人員分成三個小組連續在現場值守。 寶興這個地方一到了晚上,氣溫很快就降下來。木特爾和搶險人員一起,席地而坐,就著冰涼的礦泉水,吃了些幹糧充饑。“你們幾個,來這裏避避風,別感冒了!”木特爾招呼著冷得發抖的幾位隊員,全然不顧自己衣衫單薄。 “本來安排大家輪班值守,換著休息,可是木特爾他們幾個一直在現場幫著救援,攆都攆不走!”說起木特爾,寶興公司副總經理唐方虎滿是心疼。 “當時情況那麽緊張,大家都那麽辛苦,我們也不困,有什麽事也好搭把手,總比在那兒幹著急好!”雖然木特爾嘴上說著不困不累,但是浮腫的眼睛卻顯出了他的疲倦。從到達現場的第一刻起,木特爾已和同事連續戰鬥了26個小時。 女兒麵前的 愧疚者 每天晚上九點多,木特爾的手機總會如期響起。 聽到電話那頭女兒稚嫩的聲音,也許隻是幾句簡單的問候,也許隻是報一聲平安。但每當這時,木特爾總會咧開嘴露出幸福的微笑。 木特爾和妻子同在磽磧供電所工作,留下13歲的女兒獨自在縣城上中學。由於供電所24小時不能離人,就連周末,木特爾和所長張華康也要輪流值班,所以木特爾隻能半個月才回一次縣城的家,才有一次和女兒短暫相聚的時光。 父母不在身邊,女兒不得不自己照顧自己,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儼然成了一個“小大人”,一向乖巧懂事的孩子從來沒有因此抱怨過父母。 “對於女兒,我虧欠她太多。”木特爾說,每當想起孩子上了學回家,隻能炸點土豆填飽肚子,晚上一個人住在空蕩蕩的房子裏,就特別心酸。 “女兒的成績不錯,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我們既欣慰又慚愧。”女兒讀書這麽多年,木特爾陪女兒做作業的時間屈指可數。 雖然和妻子舒國芬同在一個地方上班,但常常在戶外工作的木特爾很少時間陪妻子。 對此,舒國芬偶爾也會有埋怨,但更多的是對木特爾的理解和支持。有時晚上接到用戶的報障電話,木特爾準備出發時,舒國芬嘴裏還嘟囔著:“天亮再去不行嗦?晚上出去多危險呀!”雖然嘴上埋怨著,卻早已幫助丈夫準備好了出門的衣服。 “4·20”蘆山強烈地震發生時,木特爾在縣城正準備搭車到外地去培訓。沒有回家看妻兒,他立即趕到公司向指揮部報道,當餘震不斷時,他已經按照指揮部的部署開始了高低壓線路的巡視排查工作。 震後第三天冒著沿途飛石的危險趕回了供電所,給所裏帶回了公司的新指示,並在供電所連續工作了42天。在此期間,家裏的房子成為危房,他都沒有回家看一眼。 從不失信於工作,卻總是不得已失信於家人。麵對妻子和孩子,木特爾隻能把愧疚深埋於心。 結束語: 木特爾,沒有驚天動地的英勇壯舉,也沒有蕩氣回腸的豪言壯語,有的是日複一日無怨無悔的奉獻和細水長流的堅守。當記者的視角越發深入地觸碰到這位平凡的電力人,一股發自內心深處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李元源記者 徐玉婷
木特爾(左一)行走在夾金山的雪山巡線路上
木特爾(右一)和供電所員工巡視夾金山移動基站供電線路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旅行中邂逅山川美景,當你用鏡頭對準窗外,上的守护準備定格每一處精彩時,光明總有電線杆“不合時宜”地闖入我們的雪山鏡頭。
遺憾之餘,上的守护你是光明否想過,正是雪山它們跨越千山萬水為人們送去光明!是誰翻山越嶺把它們架設?又是誰在風霜雨雪中守護著它們?
木特爾,國網寶興縣供電公司磽磧供電所副所長,上的守护一名普普通通的光明藏族電力人,11年如一日地堅守在夾金山下,雪山默默守護著藏鄉的上的守护萬家燈火……
藏鄉燈火的 守護者
磽磧供電所位於寶興縣最遠的鄉鎮,是光明寶興縣海拔最高的供電所。所裏共有9名工作人員,雪山管轄著888平方公裏供電區域內1300多戶用戶,上的守护最長的光明供電線路達60公裏。由於磽磧藏族鄉地廣人稀,用戶分散居住在不同的村落,這給供電所的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睡夢中,木特爾接到一個電話後就悄悄起身了,為了不驚動熟睡的妻子,他躡手躡腳走出宿舍,低頭看看手腕上的表,時針剛好落在淩晨2點。
一道冷清的月光照在供電所的院裏,在橘黃的燈光下,木特爾呼出的氣體在冰冷的空氣中瞬間凝成白霧,盡管時值十月,但淩晨時分的磽磧卻是刺骨的冷。木特爾搓搓手,擦了把臉,趕往報障的用戶家。
當天報障的用戶安強家就在場鎮上,木特爾隻用了幾分鍾就趕到現場。安強家開了個藏家樂,當天晚上接待了幾十個遊客,因為用電負荷大,家裏老舊的線路發生了故障,安強隻好求助木特爾。
隻用了十多分鍾時間,木特爾就為安強家排除了故障,重新接通了電,這讓遊客們沒有因為停電帶來不便而鬧意見。走之前,木特爾不忘叮囑安強早點把家裏的線路整改了,避免今後再發生同樣的問題。
“像安強家這種停電情況非常普遍,由於當時建房的時候,用戶自家選擇的線路承受的負荷都偏小,這給現在的用電留下了很多隱患。”作為一個電力“百家通”,木特爾對場鎮上每家每戶的電力設施都了如指掌。磽磧藏族鄉是旅遊勝地,從每年五月開始遊客眾多,很多家庭都經營起了藏家樂。許多用戶的線路超負荷運行,又不肯買材料更換,經常在傍晚或深夜出現故障後求助於供電所。不管多晚,也不管多遠,供電所總是有求必應,從沒有怨言。
回到供電所,再次躺上床已是淩晨3點。好在,木特爾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工作節奏。在旅遊旺季,每個月總會遇到兩三次半夜起來為用戶排障的情況。
晚上10點多驅車50分鍾到村裏為用戶排障,為正在擺喜宴的用戶檢修線路……這對木特爾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作為磽磧供電所的副所長和土身土長的磽磧人,麵對鄉親們的求助,木特爾總是隨叫隨到,鄉親們無不對他豎起大拇指。
“木所工作真是盡職盡責呀,給我們做了很多好事,服務態度特別好,不管刮風下雨,不管白天黑夜,隻要一個電話,他立馬趕到,從來沒收過一分錢!”這是鄉親們對木特爾的認可,也是木特爾工作的真實寫照。
供電所的 翻譯官
磽磧鄉以藏民聚居為主,很多年長的藏民連漢語都不會講,語言障礙成為開展工作的一個絆腳石。這時候,木特爾的語言優勢就充分發揮出來了,他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翻譯官”的角色。
“木特爾和我各有分工,他主外,我主內,和他並肩作戰這麽多年,合作真的已經很默契了。”供電所所長張華康是一個漢族人,不通藏語,很多時候木特爾就成了一個翻譯,既要按照藏族的民俗民風處理好用戶的事情,又要把供電所的工作準確地表達給用戶。“供電所有他在,大家心裏有底。”張華康說。
近些年來,大量家用電器出現在藏民家中,隨之出現的還有越來越多的輸配電設備。可是這些東西對於藏民來說都是些新鮮事物,他們根本不知道用電潛在的危險。
“在磽磧這個地方,我們供電所可以說是把電力設施保護、居民安全用電宣傳當成了頭等大事來抓。”木特爾說。
在宣傳過程中,麻煩就出來了,公司製作的宣傳資料、手冊這些東西都是中文編寫的,很多不識漢字的藏民根本看不懂,而且磽磧鄉的地方藏語都是些比較古老的方言,像變壓器、高壓線、電能表等這些現代詞匯,沒法直接翻譯給藏民,這可讓大家有點頭疼。
要怎樣當好當地藏民的安全宣傳員?木特爾想到了一個妙招,在挨家挨戶宣傳的過程中,對於那些現代詞匯,他就采取直譯的方式,圖文並茂地給當地村民作解釋。通過這樣的小技巧,不僅讓藏族同胞認識了那些電力設施,更重要的是讓安全意識深入人心。
“這些年,磽磧有木特爾在,我們藏家用電都很踏實。”一位開旅館的藏族老阿媽一邊說一邊把感激的眼神投向木特爾。
夾金山上的 拓荒者
五月的清晨,一輪朝陽斜照在磽磧藏族鄉新場鎮上。雖說早已過了隆冬,但山區的氣溫還是低得讓人瑟瑟發抖。然而,木特爾和他的同事已經早早地在供電所裏忙活開來,他們拿上準備好的工具、資料後,向夾金山駛去,開始了10kV攀磽路夾金山移動基站支路的巡線之旅。
提到夾金山,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也攀不過。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正是因為當地惡劣的環境,直到2013年9月30日才架通了電,建起了移動基站,從而改寫夾金山無通訊的曆史。
去年,木特爾和他的同事接到了供電所有史以來最艱難的一項施工任務,架設一條輸電線路到夾金山上,為新建的移動基站供電,徹底解決當地的通訊問題。
“在海拔4114米的夾金山上架輸電線,這是我們以前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可是工作任務已經下達了,必須硬著頭皮上,當時,我們相信自己能啃下這塊硬骨頭。”說到這裏,木特爾整理了一下心情,深呼一口氣,露出堅定的眼神。
在完成現場勘察、線路設計、施工方案製定等重要工作後,去年8月,木特爾和施工人員進駐到夾金山進行現場施工。
施工現場離磽磧藏族鄉新場鎮有50多公裏的山路,單邊行程就得一個多小時。為了縮短工期,降低建設成本,施工隊伍把駐地設在夾金山的半山腰上,他們吃在那裏,住在那裏。夾金山晝夜溫差特別大,保暖、降暑工作都要做到位才行。雖然施工效率提高了,施工人員卻是遭了大罪。“在高山上生活,水是我們最寶貴的東西,這些水都是從山下取來,連洗菜的水都舍不得倒掉,由於水有限,很多時候大家都不洗臉漱口。”說起這些,木特爾滿臉無奈。
“當地有一個叫螞蝗溝的地方,那裏螞蝗特別凶猛,當時沒有一個人能幸免螞蝗之災。”由於架設線路必須要穿過螞蝗密集區,事前,大家就把塑料袋纏在小腿上,還用膠帶紙封住,這樣一來,螞蝗就沒那麽容易進攻了。但是這樣仍然不是百分百的保險,雖然一路上大家都在互相提醒注意螞蝗。當大家通過螞蝗溝後發現,沒有一個人能幸免,木特爾的腳更是被兩條大螞蝗叮上,傷口鮮血淋漓。
在大山深處架設線路,最困難的就是物資輸送,由於道路不通,施工人員隻有沿著陡峭的山路艱難行進,變壓器、電杆、輸電線這些電力設備設施的運輸都隻有靠人工、牲畜來完成。
在這條支線施工中,難度最大的就是夾金山波日溝的一段線路,要啃下這塊“硬骨頭”,木特爾帶領兄弟夥吃了不少苦。波日溝穀底是一片蒼翠茂密的原始森林,裏麵悶熱潮濕,環境非常惡劣,山坡陡峭,很多地方的坡度超過了50度,100多米寬、400多米深的波日溝,徒手走一趟都得好幾個小時。
“在這裏施工完全拚的就是體力,可是高海拔空氣稀薄,很多時候大家連氣都接不上來,腳底下全是腐爛的樹枝樹葉,踩在上邊根本使不上力。“當時完全是靠毅力支撐,現在想起來,覺得不可思議!”木特爾說。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自然環境下,木特爾和大家一步一個腳印,咬緊牙關,硬是在陡峭的山壁上開辟出了一條線路通道。
近兩個月的艱苦施工作業,施工人員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變得越來越黑,有的人甚至曬脫了好幾層皮,終於在夾金山上架設了一條3.98公裏長的電力線路,成功完成了夾金山上移動基站的電力輸送工作。
雪山、森林、草甸、海子、溪流,置身夾金山間,讓人強烈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雄奇壯美。木特爾幾乎踏遍了供電所轄區的山山水水,卻從未駐足下來仔細欣賞,滿滿的相機存儲卡裏裝的都是電杆、電線的圖片,卻沒有一張是他和美景的合影。艱苦的工作條件,經年累月的辛勤付出,木特爾和磽磧供電所的員工們依然選擇堅守,因為國網公司敬業奉獻的精神早已深深埋進他們的心裏。
危難中的 救援者
2014年5月30日上午11時20分,寶興縣蜂桶寨鄉民營電站——青山白玉電站發生水淹廠房的重大事故,並造成3人失蹤。事故發生一小時後,木特爾便帶著所裏的藏族員工到達了現場,成為第一支抵達現場的電力搶險隊伍。
“當時,電站廠房已經被水全部淹沒,水還在不斷從廠房湧出來,3名失蹤人員也不知所終,家屬哭得聲力嘶竭。”慘烈的事故現場,悲痛萬分的失蹤人員家屬,此情此景,深深觸動了木特爾的心,盡快找到失蹤人員是他當時最大的心願。
接到搶險救援指揮部的搶險保電工作安排後,一場與生命的賽跑在悄然展開,木特爾帶領人員對現場進行勘察,尋找事發點附近合適的供電電源。大家爬山涉水終於找到一台變壓器,可是由於容量太小,根本承受不了十多台抽水泵的負荷。
“請趕緊調撥幾台應急發電機過來,這邊等著通電抽水,萬分緊急啊!”木特爾把現場情況向寶興公司進行了詳細匯報,並反映了現場急需的搶險保電設備。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搶險隊伍還在趕來的路上,木特爾心急如焚,眼看幾台抽水泵閑置在那裏,木特爾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不停地打電話與搶險隊伍聯係。
隨著大批搶險隊伍和物資到來,木特爾總算有些放心了。搶險現場一派緊張繁忙的景象。麵對巨大的壓力,木特爾與大夥兒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汗水濕透了衣背,泥漿濺落在臉上……他們全然不顧。“工作雖然很辛苦,但是想到失蹤人員家屬充滿企盼的眼神,大家再累都值得。”
經過近一小時的緊張工作,當日下午1點半左右,搶險現場響起陣陣轟鳴聲,兩台大功率發電機開始運轉,12台大型抽水機集中對電站廠房開始抽水。為保證現場臨時供電可靠穩定,從下午6點起,搶險人員分成三個小組連續在現場值守。
寶興這個地方一到了晚上,氣溫很快就降下來。木特爾和搶險人員一起,席地而坐,就著冰涼的礦泉水,吃了些幹糧充饑。“你們幾個,來這裏避避風,別感冒了!”木特爾招呼著冷得發抖的幾位隊員,全然不顧自己衣衫單薄。
“本來安排大家輪班值守,換著休息,可是木特爾他們幾個一直在現場幫著救援,攆都攆不走!”說起木特爾,寶興公司副總經理唐方虎滿是心疼。
“當時情況那麽緊張,大家都那麽辛苦,我們也不困,有什麽事也好搭把手,總比在那兒幹著急好!”雖然木特爾嘴上說著不困不累,但是浮腫的眼睛卻顯出了他的疲倦。從到達現場的第一刻起,木特爾已和同事連續戰鬥了26個小時。
女兒麵前的 愧疚者
每天晚上九點多,木特爾的手機總會如期響起。
聽到電話那頭女兒稚嫩的聲音,也許隻是幾句簡單的問候,也許隻是報一聲平安。但每當這時,木特爾總會咧開嘴露出幸福的微笑。
木特爾和妻子同在磽磧供電所工作,留下13歲的女兒獨自在縣城上中學。由於供電所24小時不能離人,就連周末,木特爾和所長張華康也要輪流值班,所以木特爾隻能半個月才回一次縣城的家,才有一次和女兒短暫相聚的時光。
父母不在身邊,女兒不得不自己照顧自己,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儼然成了一個“小大人”,一向乖巧懂事的孩子從來沒有因此抱怨過父母。
“對於女兒,我虧欠她太多。”木特爾說,每當想起孩子上了學回家,隻能炸點土豆填飽肚子,晚上一個人住在空蕩蕩的房子裏,就特別心酸。
“女兒的成績不錯,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我們既欣慰又慚愧。”女兒讀書這麽多年,木特爾陪女兒做作業的時間屈指可數。
雖然和妻子舒國芬同在一個地方上班,但常常在戶外工作的木特爾很少時間陪妻子。
對此,舒國芬偶爾也會有埋怨,但更多的是對木特爾的理解和支持。有時晚上接到用戶的報障電話,木特爾準備出發時,舒國芬嘴裏還嘟囔著:“天亮再去不行嗦?晚上出去多危險呀!”雖然嘴上埋怨著,卻早已幫助丈夫準備好了出門的衣服。
“4·20”蘆山強烈地震發生時,木特爾在縣城正準備搭車到外地去培訓。沒有回家看妻兒,他立即趕到公司向指揮部報道,當餘震不斷時,他已經按照指揮部的部署開始了高低壓線路的巡視排查工作。
震後第三天冒著沿途飛石的危險趕回了供電所,給所裏帶回了公司的新指示,並在供電所連續工作了42天。在此期間,家裏的房子成為危房,他都沒有回家看一眼。
從不失信於工作,卻總是不得已失信於家人。麵對妻子和孩子,木特爾隻能把愧疚深埋於心。
結束語:
木特爾,沒有驚天動地的英勇壯舉,也沒有蕩氣回腸的豪言壯語,有的是日複一日無怨無悔的奉獻和細水長流的堅守。當記者的視角越發深入地觸碰到這位平凡的電力人,一股發自內心深處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李元源記者 徐玉婷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外匯行情站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