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被譽為“生命之河”,感恩生命的有们忆存在一刻也離不開它。 有了血,年温暖记那個戴口罩得白血病的感恩孩子就可能重返校園;有了血,那名因大出血而奄奄一息的有们忆產婦或許就能當上媽媽;有了血,無數生命垂危的年温暖记重症患者才能重獲新生…… 為鼓勵更多的人無償獻血,宣傳和促進全球血液安全規劃的感恩實施,挽救那些需要輸血救命的有们忆患者,自2004年起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年温暖记6月14日定為“世界獻血者日”。 自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實施以來,感恩已經度過了20個年頭,有们忆這期間我市廣大無償獻血者捐出的年温暖记一滴滴鮮血,挽救了一個又一個生命。感恩據不完全統計,有们忆自國家實施無償獻血政策以來,年温暖记我市約有20萬人次參與無償獻血,采集血液約60噸,拯救患者30萬人次。 每年我市各級醫療機構都要開展各類手術上萬台次,臨床中需要輸血就診的患者不計其數,血液的供給挽救了一個又一個生命,一滴滴鮮血的背後,是無數獻血者和血站人的默默付出。 因為獻血者的愛心奉獻,才有拯救患者生命的血液。 2018年6月14日,是第15個“世界獻血者日”,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裏,讓我們一起記住這20年來的溫暖記憶,我們應該記住並感恩他們——無償獻血者。 有限的獻血 無限的愛心 張國軍——奉獻一點愛,為生命助航,是我真誠的期望。 他的身影總是出現在我市無償獻血活動現場。 他或挽袖獻血,或拿著相機拍照記錄獻血活動現場那些溫暖的畫麵,或走上采血車為前去獻血的誌願者服務…… 他的名字叫張國軍,他堅持獻血16年,直到國家法定提倡的無償獻血的終止年齡60歲,他在16年時間裏累計在我市獻血上萬毫升,捐獻機采血小板16次(不包括他在外地的獻血),2010年評為“感動雅安魅力人物”,2008年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 問及多年來一直堅持無償獻血的張國軍,這麽多年來為何要堅持無償獻血?樸實的張國軍沒有過多的言語,他隻說:“奉獻一點愛,為生命助航,是我真誠的期望!” 1999年,張國軍途經雅安市中心血站,不經意間,被血站設立的“獻血光榮”宣傳欄吸引了。駐足觀看後,張國軍了解到血液及獻血常識,認識到無償獻血是公民奉獻自己愛心的一種方式。一直熱衷於公益事業的張國軍,在愛心的驅使下,第一次無償獻出了200毫升。從那次起,他就下定決心,決定將這件看似普通、卻意義重大的事情堅持下去,用自己的愛心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就這樣,張國軍默默堅持了16年。每次得知血庫告急,張國軍都毫不猶豫參與到無償獻血中,一直到國家法定限製獻血年齡。 關於國家法定限製獻血年齡60歲的政策,張國軍與無償獻血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2009年6月19日是張國軍55歲的生日。生日前一天,他到血站完成了最後一次的獻血(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定,國家無償獻血製度提倡十八周歲至五十五周歲的健康公民),將最後一次獻血作為他送給自己最珍貴的生日禮物。 兩年後,在張國軍57歲時,國家法定獻血限製獻血年齡做了調整,更改為滿55歲的公民身體條件容許下,可以延長獻血至60歲,得知新獻血法中政策的更改後,張國軍格外高興,再次踏上了獻血之路,一直將無償獻血堅持到60歲。 今年已經64歲的張國軍,雖然不能參與獻血了,但他卻一直致力於無償獻血誌願者服務,目前是我市無償獻血市民服務隊的隊長。現在,他常常利用業餘時間走上街頭、深入鄉村宣傳獻血知識,為獻血者答疑解惑,同時,用自己愛好攝影的特長拍攝記錄雅安無償獻血的感人事跡,熱情參與獻血者聯誼活動,當好無償獻血的義務宣傳員。 18載獻血情緣 默默無聞獻愛心 蔣素華——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她在雅安市中心血站的獻血光榮榜上,一待就是18年。 18年來,她一直堅持做一件事——參與無償獻血並堅持做無償獻血誌願服務者。 18年來,她獻血上萬毫升,獻機采血小板23次,全血46次,可稱的上是一名“獻血雷鋒”。 她的名字叫蔣素華,蘆山縣國土局退休職工,大家都喜歡叫她“蔣孃孃”,今年已經59歲的她,依舊堅持參與無償獻血公益活動。 蔣素華堅持每年定期獻血同時,長期堅持做無償獻血誌願服務者,一年四季隨血站流動采血車,奔赴我市各縣區采血。在采血車上,她是一名誌願服務者,她為前去獻血的誌願者做獻血後服務:遞上一杯水、送上可口的食物、綁上止血繃帶、介紹獻血前後注意事項、發放獻血紀念品以及為前去獻血的誌願者們做獻血指引。 2001年,雅安市中心血站到蘆山縣各單位采血,作為公務員的她第一個到單位報名,參加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獻血,從此蔣素華便成了血站獻血常客,她由最初的每次獻血300毫升到每年2次獻血400毫升,再到捐獻機采血小板,一堅持就是18年。 蔣素華是蘆山縣人,“4·20”蘆山強烈地震發生後,在大災麵前,作為多年的無償獻血者和誌願者,蔣素華用無償獻血誌願者的奉獻精神傳遞著愛的正能量。突如其來的強烈地震使她家的房屋受損嚴重,但她顧不上家裏的忙亂,轉身奔赴市中心血站挽袖獻血。隨後,又自發組織十多名群眾參與抗震救災救援行動,哪裏需要到哪裏,維護安置點秩序、安撫受災群眾。 今年已經59歲的她,9月份就滿60歲,眼見還有3個月就要滿60歲了,她再三叮囑血站一定要讓她在滿60歲前,爭取再獻一次機采血小板(我市機采血小板采集,通常是臨床有需要時再采)。 這些年來,蔣素華默默無聞奉獻精神迎得了大家對她的認可,她先後獲得“無償獻血奉獻獎、5·12汶川地震雅安市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四川省無償獻血優秀誌願者、雅安市最美獻血者”等榮譽稱號。 “即便是到了國家法定不能獻血的年齡,我離開獻血崗位,但我絕不離開獻血誌願服務崗,我要一如既往堅持做無償獻血誌願服務者!”蔣素華說,“幫助別人,就是快樂自己!”這些年無償獻血已經與她結下了情緣,已經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種習慣,早已停不下來。 堅持獻血22年 做公益風雨無阻 陳啟鑫——要把無償獻血公益事業作為一生的愛好。 “雅安有個陳啟鑫無償獻血幾十斤!”這是去年一名網名叫“一兩點”的網友,在網絡上發帖稱讚我市無償獻血誌願者陳啟鑫說的話。 陳啟鑫就是這麽一個人,讓人值得敬佩的無償獻血者。 陳啟鑫18歲開始獻血,今年已經40歲的他,堅持獻血22年,在過去的22年裏,他曾在全國20多個城市獻過血,他的獻血證足足有30多本,任意打開一本,上麵全是密密麻麻的獻血記錄。 陳啟鑫是雅安雨城區人,高校畢業後一直在外地工作,並致力於各類公益事業。2002年回到雅安後,他開始專注於我市的無償獻血公益事業,不僅參與獻血還組織並加入我市的各類無償獻血公益活動,在過去的數十年裏,他每年定期獻血,先後在我市獻血上萬毫升,當有需要的時候,他還主動捐獻血小板,這些年來累計捐獻機采血小板50次。 “麵帶微笑,手腳麻利,引導獻血者填寫表格,登記、體檢,為獻血者端茶倒水,講解獻血常識。”在我市的街頭獻血車上,總會出現他的身影,這些年來他不僅參與無償獻血活動,還參加無償獻血服務工作,隻要有需要,一個短信、一個電話,他總能隨叫隨到,風雨無阻。 陳啟鑫奉獻愛心“從不打烊”,2017年春節,我市一名白血病患者急需血小板,節日裏正在陪伴家人的他,接到雅安市中心血站打來的求助電話後,二話沒說掛斷電話後,便立刻奔赴血站,第一時間捐獻血液。 “春節假期,這幾天想喝酒都不敢喝,就是為了接到你們的通知,可以馬上應急。” “春節期間血小板緊張,不敢喝酒。” “隻要血站有需要,就要紮起。” …… 這是無償獻血誌願者陳啟鑫在市中心血站無償獻血誌願者微信群內發的消息記錄,從他與雅安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的對話記錄中,便可看出為了奉獻愛心,讓急需血液的危重患者得到救治,春節期間他隨時準備著奉獻愛心,他用無私的愛挽救了一個個素不相識的生命。 “好人會帶來好運,做公益,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陳啟鑫說,他要把無償獻血公益事業作為他一生的愛好。 軍人獻血 義不容辭 周澤貴——無償獻血,軍人在行動。 他是一名軍人,19歲加入無償獻血隊伍,那年他在雲南昆明當兵,從此他與無償獻血結下不解情緣。 在部隊裏,身為軍人的他隻要部隊有無償獻血活動,他總衝鋒在前,積極主動挽袖獻血。結束軍旅生活後,他轉業到部隊醫院上班,他就是解放軍三十七醫院政治處主任周澤貴。 今年40歲的周澤貴已有21年的獻血史,工作中的他處處以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回報社會,參與無償獻血活動是他回報社會的一種形式。 周澤貴說:“小時候,家在農村,經濟比較困難,當時的血液還是有償供給,一次意外中家裏的一個親戚病危,急需輸血,由於沒有及時的血液供給,最終親戚沒能搶救過來”。這件事堅定了周澤貴選擇參與無償獻血的信念。 於是,當周澤貴從軍後,部隊組織無償獻血活動時,他便義無反顧參與到無償獻血隊伍中,從此掀開他的獻血生涯。 在解放軍三十七醫院工作以來,周澤貴不僅自己參與獻血,更重要的是他長期堅持組織醫院職工集體參與無償獻血活動。每當我市血液告急時,他一定會呼籲號召全院職工參與無償獻血活動。近年來,周澤貴還主動號召身邊的親朋好友加入無償獻血的隊伍。 與此同時,周澤貴還主動參與醫院的無償獻血宣傳工作、招募誌願者,讓他感到自豪的是,他身邊的朋友、家人也都加入了進來。 每當臨床急救用血緊張的時候,隻要接到血站的電話,周澤貴總是積極協同醫院領導班子成員,組織全院職工參與到獻血中來,有力保障了我市臨床急救用血需求。至今,解放軍三十七醫院已經連續10年組織全院職工集體參與無償獻血活動。 “無償獻血,軍人在行動!”在周澤貴眼中,他覺得軍人就應該加入無償獻血公益事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回報社會,他要把愛心永遠傳遞下去。周澤貴說,能用自己的鮮血救治急需的傷病員,他感到自己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12年無償獻血 彰顯醫者大愛 唐曉琴——醫務工作者帶頭獻血義不容辭。 唐曉琴是雅安唐氏肛腸專科醫院院長,作為醫務工作者的她深知血液在臨床搶救中的危急性和重要性,從2005年開始參加無償獻血,12年來從未間斷。不僅如此,她還加入了中華骨髓庫自願者,她又是一名公益事業愛好者,長期熱衷於公益事業。 唐曉琴第一次獻血,是她對兒子的一次“愛心教育”。2005年2月,她的兒子六歲生日來臨之際,她專程帶兒子參與無償獻血,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從此每年她堅持獻血兩次,選擇在兒子生日和自己生日的前後去獻血。 “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是唐曉琴常說的一句話。她熱心於公益事業,這些年來她組織開展了無數公益事業活動,比如關心殘疾兒童、關愛抗戰老兵、尋找失蹤寶貝、捐助貧困學子……在我市的公益大舞台上處處有她的身影。 在唐曉琴看來,自己做的公益還遠遠不夠,不足掛齒。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間,唐曉琴曾組織50餘人集體獻血,與此同時,她每年定期動員民革黨員參與無償獻血,每次獻血人數達30人以上;每年定期組織醫院職工獻血,在她的帶動下醫院獻血人員從20多人增加到30多人,就連醫院新進的90後、00後醫護人員也加入了我市的無償獻血隊伍。 唐曉琴就是這樣默默地用她滾燙的熱血將自己誠摯的愛心傳遞,她用自己的堅持和實際行動,生動闡釋了熱心公益的奉獻精神,傳遞滿滿的正能量。 用唐曉琴自己的話來講,她說醫務工作者帶頭獻血義不容辭,奉獻愛心已經成為她的習慣,她早已停不下愛心的腳步。 護衛生命 白衣天使獻血17載 龔素平——獻血救人,願每一個人都健康生活。 她是一名“白衣天使”,她從事護理工作36年,她用愛護衛患者生命。 她先後在內科、ICU、外科工作,她在崗位中認識血液的重要性,為了拯救患者生命她加入了無償獻血隊伍。 她參與無償獻血17年,獻血總量近8000毫升,幾乎等於全身換了兩次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鼓勵和影響身邊的人參與無償獻血。 她就是雅安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護士龔素平。 龔素平的獻血意願,源自於她的工作。在外科工作期間,看到患者需要輸血時,她恨不得馬上抽自己的血,挽救患者。曾經一位藏族腦腫瘤患者、血管破裂,急需輸血,緊急情況下由於沒有血液供給,醫生隻能在手術台上被迫暫停手術,龔素平說那一刻她掉下眼淚。 為了更多的人知曉血液的重要性,這些年來龔素平不僅自己參與獻血,還鼓勵呼籲身邊的醫護人員加入無償獻血隊伍,在她的帶動下,她的兒子、親朋好友紛紛加入我市無償獻血隊伍。 “獻血救人,願每一個人都健康生活!”龔素平說,每當捐獻血液成功,知曉自己的血液能用於那些需要的患者身上,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這些年來,龔素平每年堅持獻血兩次,17年來從未間斷。 作為一名護理人員,獻血隻是自己業餘時間的一次獻愛心,用最好的服務態度和最精湛的工作技能服務每一名患者,這才是自己最大的責任。 龔素平在雅安市人民醫院從事護理工作已經整整36年了,在工作中她是病患心目中的“白衣天使”,是大家公認的好護士,她悉心照顧病患,與病患做朋友,用家人般的態度為病患著想,即便遇到患者的不理解和埋怨,她都會耐心地給患者解釋。 這些年來,龔素平默默護衛患者的生命,無論是參與無償獻血還是日常工作中,她點亮了患者生命的希望,也為一個又一個家庭,送去愛心與溫情。 她是血站的“活血庫” 王開琴——想都沒想過,就做了這件事。 80後的她年輕美麗,最讚的是她有一顆奉獻的心。 80後的她是雅安市中心血站的一名平凡的采血護士。她的名字叫王開琴,她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悄無聲息做著不平凡的事。 “4·20”蘆山強烈地震時,80後的王開琴在危難時刻堅守崗位、奉獻愛心。那年,她剛懷孕,地震發生時她身穿睡衣從家中逃出,一陣驚恐後,她來不及更換睡衣,第一時間跑到血站,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 震後,她與家人失去聯係,但想到震後搶救傷員急需急救用血,她來不及擔憂家人安危,始終堅守在抗震救災無償獻血工作崗位上,一幹就是4天。 作為一名采血護士,她長期堅守在采血一線,常年同血站的其他采血護士一起,到全市各縣區巡回采血,每周有4天以上的時間,她在各縣區采血點采血。因此,她長期照顧不了女兒,與家人團聚的時間不多,對於忙於工作陪伴女兒時間太少,她心有愧疚,但對於工作她無怨無悔,把青春奉獻給了雅安無償獻血事業。 她曾經有一個月,接近28天都忙碌於一線采血工作。尤其是遇到大型采血活動,她時常會連續工作8小時以上,為了讓每一位獻血者獲得優質服務,有時在采血的過程中,即便想上廁所她也憋著。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的奉獻精神,她還是血站的“活血庫”,每次有患者急需用血,她總會站出來,捐獻熱血。曾經,我市一位重症患者急需血小板,然而血站資料庫顯示,近期沒有符合血型的誌願者可捐獻機采血小板,獲悉消息的王開琴,二話沒說立即讓單位體檢,經檢測合格後,她參與了第一捐獻機采血小板,至今她已經連續10次捐獻機采血小板。 在血站工作的12年裏,她早已成為一名資深的無償獻血者,她每年定期參與無償獻血,每當遇到緊急情況時,她隨時準備挽袖獻血。 王開琴說:“這些沒有什麽,我也想都沒想過,就做了這件事,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作為血站人、作為采血護士,這是職責,沒啥可說!” 用愛心回報社會 用行動幫助別人 李文軍——讓更多人感受關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今年50歲的李文軍,是名山人,堅持做公益35年,他在名山區成立快樂星期天公益組織,關注於我市的留守兒童,利用周末時間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陪伴留守兒童。 李文軍是雅安誌願無償獻血宣傳服務總隊副隊長、雅安市名山區無償獻血宣傳服務隊隊長,他從2004年開始獻血,至今已獻血14次,累計獻血5400毫升,他長期堅持組織團體獻血活動並在現場開展獻血服務工作。參與獻血14年來,李文軍先後帶動家人、親友、鄰居加入到無償獻血中,並成為無償獻血義務宣傳員。 兒時,李文軍因小兒麻痹症致腿落下殘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毅然決定參與無償獻血。 雅安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介紹,殘疾人自發組團開展公益事業、並堅持無償獻血的奉獻精神值得肯定,在全國也很少見。這些年來,李文軍一邊關注留守兒童,一遍參與無償獻血公益事業,他長期組織參與到無償獻血誌願者服務活動中,堅持組織並參與各類無償獻血公益宣傳活動。經李文軍帶動的無償獻血誌願者約60餘名。 曾經,李文軍的一名朋友對無償獻血一直持質疑態度,認為捐獻血液對身體有害,後來在一次車禍意外中,他的這位朋友受傷住進醫院,經曆了輸血搶救的過程,最後在李文軍耐心介紹下,他的朋友認識到了捐獻血液的意義以及對獻血有了正確的認知,從此他的這位朋友自願加入了我市無償獻血隊伍,不僅長期堅持無償獻血,還致力於我市無償獻血公益活動組織。 “隻要條件允許,我就想一直做公益,尤其是參與無償獻血公益事業。”這是采訪中,李文軍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李文軍說,讓更多人感受關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殘疾人得到了社會的幫助,更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回報社會,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也能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無償獻血中。 隨時需要 隨時獻出“熊貓血” 董紹勇——隨叫隨到,有需要我都在。 48歲的董紹勇是天全縣路政管理大隊的一名路政工作人員。 董紹勇是一名稀有血型——Rh陰性AB型血無償獻血者,Rh陰性AB型血俗稱“熊貓血”,該血型非常罕見,常被稱為“熊貓血中的熊貓血”。在我市獻血誌願者檔案中,全市僅有10餘名RH陰性AB型血誌願者登記備案。 近年來,由於登記者住址、電話變更,或年齡超齡等各種原因,很多誌願者早已無法聯絡上,我市長期參與獻血的RH陰性AB型血誌願者僅剩4位,而董紹勇就是其中之一。 關於董紹勇的獻血之路,他幽默地說是一次意外的收獲。 幾年前,市中心血站在天全縣音樂廣場開展無償獻血采集活動,他感覺很好奇,主動前去登記報名,參與他的第一次獻血,獻血中了解到了自己是“熊貓血”。 “因為稀有,才寶貴,應為寶貴才更需要奉獻!”董紹勇說,得知自己是稀有血型後,堅定了自己參與無償獻血的信念。 2016年,一場生死營救的故事發生在董紹勇身上,他用自己的涓涓熱血,踐行著無償獻血者的大愛之舉。當時,我市一名血型為RH陰性AB型的“熊貓血”產婦難產,急需輸血,“熊貓血”誌願者董紹勇第一時間參與獻血,挽救了產婦和小寶寶的生命。 董紹勇是我市為數不多的“熊貓血”獻血誌願者,這些年來先後8次參與應急獻血,捐獻血液3200毫升。而董紹勇的每一次獻血,都是萬分寶貴,都是救命的應急血。在我市稀有血型平時不能參加獻血,隻有臨床有患者需要才能參加獻血,每次董紹勇隻要接到雅安市中心血站的電話,他總會毫不猶豫第一時間趕來獻血。 一直以來,每當有患者急需輸血時,董紹勇總是隨叫隨到,妻子在他的帶動下也加入到我市無償獻血誌願者隊伍中,夫妻二人默默無聞奉獻著愛心。 “隨叫隨到,有需要我都在!”董紹勇說,“一直以來,我隻想奉獻一份愛心,無償獻血的舉手之勞便可挽救別人的生命,而幫助別人等於幫助自己,沒什麽大不了。” 熱血青年 1年獻血9次 裴朝曦——無償獻血,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一種習慣。 提起獻血,不少人會感到害怕,但對於四川農業大學研三學生裴朝曦來說,自己獻出的血能救人,便是他最大的欣慰。 “這小夥子很了不起,一年獻血9次!”提及裴朝曦在雅的獻血經曆,雅安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員豎起了大拇指,在2017年短短的一年時間裏,他捐獻機采血小板9次。 裴朝曦是四川農業大學的一名研究生,今年即將畢業離開雅安,他說在他畢業離開雅安之前,爭取再參加一次獻血。 說起裴朝曦的獻血經曆,要從他大二開始,他並不是2017年在雅安才開始獻血的,此前他一直在成都參與無償獻血。裴朝曦是河北人,大學四年在成都就讀,大二時在學校學生會學姐的帶動下參與了第一次獻血。 “第一次獻血的時候,心裏麵還是挺害怕的,那時候獻血車上的醫生十分和藹,醫護人員還給我講解了一些獻血的知識,我的心裏麵便有了底,鼓起勇氣獻了200毫升血,有了第一次後一切都簡單多了。”裴朝曦講,從此他加入了無償獻血隊伍,成為了一名無償獻血誌願者,每年堅持參加無償獻血,從最初的200毫升到300毫升、400毫升,到最後參加捐獻機采血小板。 裴朝曦講最讓他難忘的是,參與無償獻血後,他覺得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要組織更多的人參與獻血才給力,於是他曾經組織班上近20名男生集體參與獻血。他的女朋友在他的帶動下,也加入了無償獻血隊伍。 2015年,裴朝曦到四川農業大學讀研,讀研期間他堅持獻血,起初他會定期到成都捐獻機采血小板,後麵知道雅安市中心血站也可捐獻機采血小板後,他便主動與雅安市中心血站聯係,定期前往獻血,於是便有了他在我市一年獻血9次的故事。 裴朝曦說,即便今後回家鄉了,他依然會堅持獻血,將來打算組織誌願者隊伍,進行宣傳和服務。參與無償獻血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習慣,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高菲菲
血液被譽為“生命之河”,感恩生命的有们忆存在一刻也離不開它。
有了血,年温暖记那個戴口罩得白血病的感恩孩子就可能重返校園;有了血,那名因大出血而奄奄一息的有们忆產婦或許就能當上媽媽;有了血,無數生命垂危的年温暖记重症患者才能重獲新生……
為鼓勵更多的人無償獻血,宣傳和促進全球血液安全規劃的感恩實施,挽救那些需要輸血救命的有们忆患者,自2004年起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年温暖记6月14日定為“世界獻血者日”。
自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實施以來,感恩已經度過了20個年頭,有们忆這期間我市廣大無償獻血者捐出的年温暖记一滴滴鮮血,挽救了一個又一個生命。感恩據不完全統計,有们忆自國家實施無償獻血政策以來,年温暖记我市約有20萬人次參與無償獻血,采集血液約60噸,拯救患者30萬人次。
每年我市各級醫療機構都要開展各類手術上萬台次,臨床中需要輸血就診的患者不計其數,血液的供給挽救了一個又一個生命,一滴滴鮮血的背後,是無數獻血者和血站人的默默付出。
因為獻血者的愛心奉獻,才有拯救患者生命的血液。
2018年6月14日,是第15個“世界獻血者日”,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裏,讓我們一起記住這20年來的溫暖記憶,我們應該記住並感恩他們——無償獻血者。
有限的獻血 無限的愛心
張國軍——奉獻一點愛,為生命助航,是我真誠的期望。
他的身影總是出現在我市無償獻血活動現場。
他或挽袖獻血,或拿著相機拍照記錄獻血活動現場那些溫暖的畫麵,或走上采血車為前去獻血的誌願者服務……
他的名字叫張國軍,他堅持獻血16年,直到國家法定提倡的無償獻血的終止年齡60歲,他在16年時間裏累計在我市獻血上萬毫升,捐獻機采血小板16次(不包括他在外地的獻血),2010年評為“感動雅安魅力人物”,2008年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
問及多年來一直堅持無償獻血的張國軍,這麽多年來為何要堅持無償獻血?樸實的張國軍沒有過多的言語,他隻說:“奉獻一點愛,為生命助航,是我真誠的期望!”
1999年,張國軍途經雅安市中心血站,不經意間,被血站設立的“獻血光榮”宣傳欄吸引了。駐足觀看後,張國軍了解到血液及獻血常識,認識到無償獻血是公民奉獻自己愛心的一種方式。一直熱衷於公益事業的張國軍,在愛心的驅使下,第一次無償獻出了200毫升。從那次起,他就下定決心,決定將這件看似普通、卻意義重大的事情堅持下去,用自己的愛心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就這樣,張國軍默默堅持了16年。每次得知血庫告急,張國軍都毫不猶豫參與到無償獻血中,一直到國家法定限製獻血年齡。
關於國家法定限製獻血年齡60歲的政策,張國軍與無償獻血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2009年6月19日是張國軍55歲的生日。生日前一天,他到血站完成了最後一次的獻血(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定,國家無償獻血製度提倡十八周歲至五十五周歲的健康公民),將最後一次獻血作為他送給自己最珍貴的生日禮物。
兩年後,在張國軍57歲時,國家法定獻血限製獻血年齡做了調整,更改為滿55歲的公民身體條件容許下,可以延長獻血至60歲,得知新獻血法中政策的更改後,張國軍格外高興,再次踏上了獻血之路,一直將無償獻血堅持到60歲。
今年已經64歲的張國軍,雖然不能參與獻血了,但他卻一直致力於無償獻血誌願者服務,目前是我市無償獻血市民服務隊的隊長。現在,他常常利用業餘時間走上街頭、深入鄉村宣傳獻血知識,為獻血者答疑解惑,同時,用自己愛好攝影的特長拍攝記錄雅安無償獻血的感人事跡,熱情參與獻血者聯誼活動,當好無償獻血的義務宣傳員。
18載獻血情緣 默默無聞獻愛心
蔣素華——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她在雅安市中心血站的獻血光榮榜上,一待就是18年。
18年來,她一直堅持做一件事——參與無償獻血並堅持做無償獻血誌願服務者。
18年來,她獻血上萬毫升,獻機采血小板23次,全血46次,可稱的上是一名“獻血雷鋒”。
她的名字叫蔣素華,蘆山縣國土局退休職工,大家都喜歡叫她“蔣孃孃”,今年已經59歲的她,依舊堅持參與無償獻血公益活動。
蔣素華堅持每年定期獻血同時,長期堅持做無償獻血誌願服務者,一年四季隨血站流動采血車,奔赴我市各縣區采血。在采血車上,她是一名誌願服務者,她為前去獻血的誌願者做獻血後服務:遞上一杯水、送上可口的食物、綁上止血繃帶、介紹獻血前後注意事項、發放獻血紀念品以及為前去獻血的誌願者們做獻血指引。
2001年,雅安市中心血站到蘆山縣各單位采血,作為公務員的她第一個到單位報名,參加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獻血,從此蔣素華便成了血站獻血常客,她由最初的每次獻血300毫升到每年2次獻血400毫升,再到捐獻機采血小板,一堅持就是18年。
蔣素華是蘆山縣人,“4·20”蘆山強烈地震發生後,在大災麵前,作為多年的無償獻血者和誌願者,蔣素華用無償獻血誌願者的奉獻精神傳遞著愛的正能量。突如其來的強烈地震使她家的房屋受損嚴重,但她顧不上家裏的忙亂,轉身奔赴市中心血站挽袖獻血。隨後,又自發組織十多名群眾參與抗震救災救援行動,哪裏需要到哪裏,維護安置點秩序、安撫受災群眾。
今年已經59歲的她,9月份就滿60歲,眼見還有3個月就要滿60歲了,她再三叮囑血站一定要讓她在滿60歲前,爭取再獻一次機采血小板(我市機采血小板采集,通常是臨床有需要時再采)。
這些年來,蔣素華默默無聞奉獻精神迎得了大家對她的認可,她先後獲得“無償獻血奉獻獎、5·12汶川地震雅安市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四川省無償獻血優秀誌願者、雅安市最美獻血者”等榮譽稱號。
“即便是到了國家法定不能獻血的年齡,我離開獻血崗位,但我絕不離開獻血誌願服務崗,我要一如既往堅持做無償獻血誌願服務者!”蔣素華說,“幫助別人,就是快樂自己!”這些年無償獻血已經與她結下了情緣,已經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種習慣,早已停不下來。
堅持獻血22年 做公益風雨無阻
陳啟鑫——要把無償獻血公益事業作為一生的愛好。
“雅安有個陳啟鑫無償獻血幾十斤!”這是去年一名網名叫“一兩點”的網友,在網絡上發帖稱讚我市無償獻血誌願者陳啟鑫說的話。
陳啟鑫就是這麽一個人,讓人值得敬佩的無償獻血者。
陳啟鑫18歲開始獻血,今年已經40歲的他,堅持獻血22年,在過去的22年裏,他曾在全國20多個城市獻過血,他的獻血證足足有30多本,任意打開一本,上麵全是密密麻麻的獻血記錄。
陳啟鑫是雅安雨城區人,高校畢業後一直在外地工作,並致力於各類公益事業。2002年回到雅安後,他開始專注於我市的無償獻血公益事業,不僅參與獻血還組織並加入我市的各類無償獻血公益活動,在過去的數十年裏,他每年定期獻血,先後在我市獻血上萬毫升,當有需要的時候,他還主動捐獻血小板,這些年來累計捐獻機采血小板50次。
“麵帶微笑,手腳麻利,引導獻血者填寫表格,登記、體檢,為獻血者端茶倒水,講解獻血常識。”在我市的街頭獻血車上,總會出現他的身影,這些年來他不僅參與無償獻血活動,還參加無償獻血服務工作,隻要有需要,一個短信、一個電話,他總能隨叫隨到,風雨無阻。
陳啟鑫奉獻愛心“從不打烊”,2017年春節,我市一名白血病患者急需血小板,節日裏正在陪伴家人的他,接到雅安市中心血站打來的求助電話後,二話沒說掛斷電話後,便立刻奔赴血站,第一時間捐獻血液。
“春節假期,這幾天想喝酒都不敢喝,就是為了接到你們的通知,可以馬上應急。”
“春節期間血小板緊張,不敢喝酒。”
“隻要血站有需要,就要紮起。”
……
這是無償獻血誌願者陳啟鑫在市中心血站無償獻血誌願者微信群內發的消息記錄,從他與雅安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的對話記錄中,便可看出為了奉獻愛心,讓急需血液的危重患者得到救治,春節期間他隨時準備著奉獻愛心,他用無私的愛挽救了一個個素不相識的生命。
“好人會帶來好運,做公益,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陳啟鑫說,他要把無償獻血公益事業作為他一生的愛好。
軍人獻血 義不容辭
周澤貴——無償獻血,軍人在行動。
他是一名軍人,19歲加入無償獻血隊伍,那年他在雲南昆明當兵,從此他與無償獻血結下不解情緣。
在部隊裏,身為軍人的他隻要部隊有無償獻血活動,他總衝鋒在前,積極主動挽袖獻血。結束軍旅生活後,他轉業到部隊醫院上班,他就是解放軍三十七醫院政治處主任周澤貴。
今年40歲的周澤貴已有21年的獻血史,工作中的他處處以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回報社會,參與無償獻血活動是他回報社會的一種形式。
周澤貴說:“小時候,家在農村,經濟比較困難,當時的血液還是有償供給,一次意外中家裏的一個親戚病危,急需輸血,由於沒有及時的血液供給,最終親戚沒能搶救過來”。這件事堅定了周澤貴選擇參與無償獻血的信念。
於是,當周澤貴從軍後,部隊組織無償獻血活動時,他便義無反顧參與到無償獻血隊伍中,從此掀開他的獻血生涯。
在解放軍三十七醫院工作以來,周澤貴不僅自己參與獻血,更重要的是他長期堅持組織醫院職工集體參與無償獻血活動。每當我市血液告急時,他一定會呼籲號召全院職工參與無償獻血活動。近年來,周澤貴還主動號召身邊的親朋好友加入無償獻血的隊伍。
與此同時,周澤貴還主動參與醫院的無償獻血宣傳工作、招募誌願者,讓他感到自豪的是,他身邊的朋友、家人也都加入了進來。
每當臨床急救用血緊張的時候,隻要接到血站的電話,周澤貴總是積極協同醫院領導班子成員,組織全院職工參與到獻血中來,有力保障了我市臨床急救用血需求。至今,解放軍三十七醫院已經連續10年組織全院職工集體參與無償獻血活動。
“無償獻血,軍人在行動!”在周澤貴眼中,他覺得軍人就應該加入無償獻血公益事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回報社會,他要把愛心永遠傳遞下去。周澤貴說,能用自己的鮮血救治急需的傷病員,他感到自己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12年無償獻血 彰顯醫者大愛
唐曉琴——醫務工作者帶頭獻血義不容辭。
唐曉琴是雅安唐氏肛腸專科醫院院長,作為醫務工作者的她深知血液在臨床搶救中的危急性和重要性,從2005年開始參加無償獻血,12年來從未間斷。不僅如此,她還加入了中華骨髓庫自願者,她又是一名公益事業愛好者,長期熱衷於公益事業。
唐曉琴第一次獻血,是她對兒子的一次“愛心教育”。2005年2月,她的兒子六歲生日來臨之際,她專程帶兒子參與無償獻血,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從此每年她堅持獻血兩次,選擇在兒子生日和自己生日的前後去獻血。
“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是唐曉琴常說的一句話。她熱心於公益事業,這些年來她組織開展了無數公益事業活動,比如關心殘疾兒童、關愛抗戰老兵、尋找失蹤寶貝、捐助貧困學子……在我市的公益大舞台上處處有她的身影。
在唐曉琴看來,自己做的公益還遠遠不夠,不足掛齒。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間,唐曉琴曾組織50餘人集體獻血,與此同時,她每年定期動員民革黨員參與無償獻血,每次獻血人數達30人以上;每年定期組織醫院職工獻血,在她的帶動下醫院獻血人員從20多人增加到30多人,就連醫院新進的90後、00後醫護人員也加入了我市的無償獻血隊伍。
唐曉琴就是這樣默默地用她滾燙的熱血將自己誠摯的愛心傳遞,她用自己的堅持和實際行動,生動闡釋了熱心公益的奉獻精神,傳遞滿滿的正能量。
用唐曉琴自己的話來講,她說醫務工作者帶頭獻血義不容辭,奉獻愛心已經成為她的習慣,她早已停不下愛心的腳步。
護衛生命 白衣天使獻血17載
龔素平——獻血救人,願每一個人都健康生活。
她是一名“白衣天使”,她從事護理工作36年,她用愛護衛患者生命。
她先後在內科、ICU、外科工作,她在崗位中認識血液的重要性,為了拯救患者生命她加入了無償獻血隊伍。
她參與無償獻血17年,獻血總量近8000毫升,幾乎等於全身換了兩次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鼓勵和影響身邊的人參與無償獻血。
她就是雅安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護士龔素平。
龔素平的獻血意願,源自於她的工作。在外科工作期間,看到患者需要輸血時,她恨不得馬上抽自己的血,挽救患者。曾經一位藏族腦腫瘤患者、血管破裂,急需輸血,緊急情況下由於沒有血液供給,醫生隻能在手術台上被迫暫停手術,龔素平說那一刻她掉下眼淚。
為了更多的人知曉血液的重要性,這些年來龔素平不僅自己參與獻血,還鼓勵呼籲身邊的醫護人員加入無償獻血隊伍,在她的帶動下,她的兒子、親朋好友紛紛加入我市無償獻血隊伍。
“獻血救人,願每一個人都健康生活!”龔素平說,每當捐獻血液成功,知曉自己的血液能用於那些需要的患者身上,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這些年來,龔素平每年堅持獻血兩次,17年來從未間斷。
作為一名護理人員,獻血隻是自己業餘時間的一次獻愛心,用最好的服務態度和最精湛的工作技能服務每一名患者,這才是自己最大的責任。
龔素平在雅安市人民醫院從事護理工作已經整整36年了,在工作中她是病患心目中的“白衣天使”,是大家公認的好護士,她悉心照顧病患,與病患做朋友,用家人般的態度為病患著想,即便遇到患者的不理解和埋怨,她都會耐心地給患者解釋。
這些年來,龔素平默默護衛患者的生命,無論是參與無償獻血還是日常工作中,她點亮了患者生命的希望,也為一個又一個家庭,送去愛心與溫情。
她是血站的“活血庫”
王開琴——想都沒想過,就做了這件事。
80後的她年輕美麗,最讚的是她有一顆奉獻的心。
80後的她是雅安市中心血站的一名平凡的采血護士。她的名字叫王開琴,她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悄無聲息做著不平凡的事。
“4·20”蘆山強烈地震時,80後的王開琴在危難時刻堅守崗位、奉獻愛心。那年,她剛懷孕,地震發生時她身穿睡衣從家中逃出,一陣驚恐後,她來不及更換睡衣,第一時間跑到血站,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
震後,她與家人失去聯係,但想到震後搶救傷員急需急救用血,她來不及擔憂家人安危,始終堅守在抗震救災無償獻血工作崗位上,一幹就是4天。
作為一名采血護士,她長期堅守在采血一線,常年同血站的其他采血護士一起,到全市各縣區巡回采血,每周有4天以上的時間,她在各縣區采血點采血。因此,她長期照顧不了女兒,與家人團聚的時間不多,對於忙於工作陪伴女兒時間太少,她心有愧疚,但對於工作她無怨無悔,把青春奉獻給了雅安無償獻血事業。
她曾經有一個月,接近28天都忙碌於一線采血工作。尤其是遇到大型采血活動,她時常會連續工作8小時以上,為了讓每一位獻血者獲得優質服務,有時在采血的過程中,即便想上廁所她也憋著。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的奉獻精神,她還是血站的“活血庫”,每次有患者急需用血,她總會站出來,捐獻熱血。曾經,我市一位重症患者急需血小板,然而血站資料庫顯示,近期沒有符合血型的誌願者可捐獻機采血小板,獲悉消息的王開琴,二話沒說立即讓單位體檢,經檢測合格後,她參與了第一捐獻機采血小板,至今她已經連續10次捐獻機采血小板。
在血站工作的12年裏,她早已成為一名資深的無償獻血者,她每年定期參與無償獻血,每當遇到緊急情況時,她隨時準備挽袖獻血。
王開琴說:“這些沒有什麽,我也想都沒想過,就做了這件事,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作為血站人、作為采血護士,這是職責,沒啥可說!”
用愛心回報社會 用行動幫助別人
李文軍——讓更多人感受關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今年50歲的李文軍,是名山人,堅持做公益35年,他在名山區成立快樂星期天公益組織,關注於我市的留守兒童,利用周末時間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陪伴留守兒童。
李文軍是雅安誌願無償獻血宣傳服務總隊副隊長、雅安市名山區無償獻血宣傳服務隊隊長,他從2004年開始獻血,至今已獻血14次,累計獻血5400毫升,他長期堅持組織團體獻血活動並在現場開展獻血服務工作。參與獻血14年來,李文軍先後帶動家人、親友、鄰居加入到無償獻血中,並成為無償獻血義務宣傳員。
兒時,李文軍因小兒麻痹症致腿落下殘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毅然決定參與無償獻血。
雅安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介紹,殘疾人自發組團開展公益事業、並堅持無償獻血的奉獻精神值得肯定,在全國也很少見。這些年來,李文軍一邊關注留守兒童,一遍參與無償獻血公益事業,他長期組織參與到無償獻血誌願者服務活動中,堅持組織並參與各類無償獻血公益宣傳活動。經李文軍帶動的無償獻血誌願者約60餘名。
曾經,李文軍的一名朋友對無償獻血一直持質疑態度,認為捐獻血液對身體有害,後來在一次車禍意外中,他的這位朋友受傷住進醫院,經曆了輸血搶救的過程,最後在李文軍耐心介紹下,他的朋友認識到了捐獻血液的意義以及對獻血有了正確的認知,從此他的這位朋友自願加入了我市無償獻血隊伍,不僅長期堅持無償獻血,還致力於我市無償獻血公益活動組織。
“隻要條件允許,我就想一直做公益,尤其是參與無償獻血公益事業。”這是采訪中,李文軍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李文軍說,讓更多人感受關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殘疾人得到了社會的幫助,更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回報社會,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也能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無償獻血中。
隨時需要 隨時獻出“熊貓血”
董紹勇——隨叫隨到,有需要我都在。
48歲的董紹勇是天全縣路政管理大隊的一名路政工作人員。
董紹勇是一名稀有血型——Rh陰性AB型血無償獻血者,Rh陰性AB型血俗稱“熊貓血”,該血型非常罕見,常被稱為“熊貓血中的熊貓血”。在我市獻血誌願者檔案中,全市僅有10餘名RH陰性AB型血誌願者登記備案。
近年來,由於登記者住址、電話變更,或年齡超齡等各種原因,很多誌願者早已無法聯絡上,我市長期參與獻血的RH陰性AB型血誌願者僅剩4位,而董紹勇就是其中之一。
關於董紹勇的獻血之路,他幽默地說是一次意外的收獲。
幾年前,市中心血站在天全縣音樂廣場開展無償獻血采集活動,他感覺很好奇,主動前去登記報名,參與他的第一次獻血,獻血中了解到了自己是“熊貓血”。
“因為稀有,才寶貴,應為寶貴才更需要奉獻!”董紹勇說,得知自己是稀有血型後,堅定了自己參與無償獻血的信念。
2016年,一場生死營救的故事發生在董紹勇身上,他用自己的涓涓熱血,踐行著無償獻血者的大愛之舉。當時,我市一名血型為RH陰性AB型的“熊貓血”產婦難產,急需輸血,“熊貓血”誌願者董紹勇第一時間參與獻血,挽救了產婦和小寶寶的生命。
董紹勇是我市為數不多的“熊貓血”獻血誌願者,這些年來先後8次參與應急獻血,捐獻血液3200毫升。而董紹勇的每一次獻血,都是萬分寶貴,都是救命的應急血。在我市稀有血型平時不能參加獻血,隻有臨床有患者需要才能參加獻血,每次董紹勇隻要接到雅安市中心血站的電話,他總會毫不猶豫第一時間趕來獻血。
一直以來,每當有患者急需輸血時,董紹勇總是隨叫隨到,妻子在他的帶動下也加入到我市無償獻血誌願者隊伍中,夫妻二人默默無聞奉獻著愛心。
“隨叫隨到,有需要我都在!”董紹勇說,“一直以來,我隻想奉獻一份愛心,無償獻血的舉手之勞便可挽救別人的生命,而幫助別人等於幫助自己,沒什麽大不了。”
熱血青年 1年獻血9次
裴朝曦——無償獻血,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一種習慣。
提起獻血,不少人會感到害怕,但對於四川農業大學研三學生裴朝曦來說,自己獻出的血能救人,便是他最大的欣慰。
“這小夥子很了不起,一年獻血9次!”提及裴朝曦在雅的獻血經曆,雅安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員豎起了大拇指,在2017年短短的一年時間裏,他捐獻機采血小板9次。
裴朝曦是四川農業大學的一名研究生,今年即將畢業離開雅安,他說在他畢業離開雅安之前,爭取再參加一次獻血。
說起裴朝曦的獻血經曆,要從他大二開始,他並不是2017年在雅安才開始獻血的,此前他一直在成都參與無償獻血。裴朝曦是河北人,大學四年在成都就讀,大二時在學校學生會學姐的帶動下參與了第一次獻血。
“第一次獻血的時候,心裏麵還是挺害怕的,那時候獻血車上的醫生十分和藹,醫護人員還給我講解了一些獻血的知識,我的心裏麵便有了底,鼓起勇氣獻了200毫升血,有了第一次後一切都簡單多了。”裴朝曦講,從此他加入了無償獻血隊伍,成為了一名無償獻血誌願者,每年堅持參加無償獻血,從最初的200毫升到300毫升、400毫升,到最後參加捐獻機采血小板。
裴朝曦講最讓他難忘的是,參與無償獻血後,他覺得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要組織更多的人參與獻血才給力,於是他曾經組織班上近20名男生集體參與獻血。他的女朋友在他的帶動下,也加入了無償獻血隊伍。
2015年,裴朝曦到四川農業大學讀研,讀研期間他堅持獻血,起初他會定期到成都捐獻機采血小板,後麵知道雅安市中心血站也可捐獻機采血小板後,他便主動與雅安市中心血站聯係,定期前往獻血,於是便有了他在我市一年獻血9次的故事。
裴朝曦說,即便今後回家鄉了,他依然會堅持獻血,將來打算組織誌願者隊伍,進行宣傳和服務。參與無償獻血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習慣,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高菲菲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外匯行情站 sitemap